国家应该加大对实业经济的扶持力度,而不能仅仅依靠房地产行业发展经济。韩国日本人口地域和我国相比不成比例,但他们在世界500强中占的比例却比我们多。眼光放长远一点吧,别再涸泽而渔、沾沾自喜了!
曾经风靡一时运动品牌德尔惠确实倒闭了,德尔惠是第一个运动鞋服品牌请娱乐明星来代言的,早在2003年和周杰伦签了10年代言合约,接下来又邀请台湾歌手吴奇隆代言,确实两位明星代言让德尔惠那10几年来发展非常快速,可谓风靡一时,完全可以说跟李宁、安踏称为国内运动品牌三巨头,信心满满准备上市,但是出现了财政问题,一时无法澄清,还有接踵而来经销商、银行、消费者的不信任,资金链面临短缺,库存危机等,历时两年上市最终不得不放弃,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的变化,再加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纷纷转型的时候,德尔惠也面临转型,在市场冲击下,最终也是转型失败,再次出现资金紧张,在没倒闭之前德尔惠品牌是转给凯天,其实在坊间就有在传德尔惠倒闭了,但是很遗憾在今年12月份宣布破产,一个晋江成就了安踏、特步;与此同时也压垮了一批鞋企业,其实只是德尔惠就是其中一个。
快递物流第三方平台51快配: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一点不觉得意外,这几年传统的优秀的企业因为没有及时转型倒闭得太多了,这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如果有个新领域的招商工作经历的都知道,你给他讲转型那几乎是多牛弹琴,马云先生说得很对,那种思想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的人直接pass掉,我想马云先生这样的事接触得最多。我劝那些传统企业的老板们多多接受一些新的模式,否则下一个就是你了。
感谢网友避雷针的邀请
中国驰名商标、连续7年评定为中国品牌500强的德尔惠倒闭了。作为和安踏、361度、特步一样的福建晋江体育运动品牌“同门”。 德尔惠和周杰伦在2014年前有着超过十年的深度合作,周杰伦那句“德尔惠,on my way”的广告词也曾红极一时。
说句实话,老头帮孩子买鞋,其他三个牌子都买过。买的最多的是特步,德尔惠一双没有买过,回想起来,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原因,也许款式不喜欢?
德尔惠为何倒闭,说词不一,一说2007年的“财务造假”中,一些竞争对手***用手段,对德尔惠品牌造成了伤害,导致开走下坡路。一说接任者丁明炉虽为创建人的兄弟,但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又遇2012年行业的危机。一说冲击港股,转战IPO,8年上市路没能迎来好的结局。一说盲目的扩张,持续的关店潮,彻底击垮了德尔惠。
从点滴来看,德尔惠一直在努力,也许这种努力,在个别人看来,就像一头掉进沼泽的动物,努力挣扎,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没顶的命运。
我们本地也有企业是为追求上市,最后资金断裂,而破产的。这种追求上市的,或者被动员上市的,一般还不是差企业。结合德尔惠,突然感觉早年间的企业上市,就好像玄幻***里面的飞升,成功了你就成仙成神,风光无限。失败了也许灰飞烟灭、病入膏肓。就不知道,因为飞升而破碎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了。
企业破产了,对于坐在椅子上官员来说,是无所谓的。也就是少了一个饭局上检查的对象。对于银行里拒绝借贷,而看着企业资金断裂的人来说,是一场功劳。因为他能预知风险,避免可能的发生的银行坏账。企业原先的高管层,大多数也是无所谓的,上市前的股权划分,分红高薪,已经都到手了。
苦逼的只是工人,德尔惠创建于1987,最初20多岁进厂的,30年过去了,现在也50多了吧。我也看到了德尔惠2014年在厦门大学的招聘广告,理论上类似的招聘应该还有更早的或者更多的学校吧。那些信心满满的大好青年,说不定还借着房贷也说不定呢。
也许有人会说,无所谓啦,工人嘛,再找个做工地方有的是。实际状况估计只有破产企业工人自己,才知其中的滋味吧。
德尔惠这条不小的船翻了,但希望以后其他翻船消息越来越少吧。
德尔惠停业的消息最早源自去年12月14日《福建日报》刊登的一则债权资产包的处置公告,这则主体为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的资产处置公告显示,德尔惠(中国)有限公司和德尔惠股份有限公司欠债共计6.36亿元,包括德尔惠厂房及土地以及仓库均抵押。
福建省级党报刊发,有具体的当事方,德尔惠出现经营危机肯定是真的。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目前虽然企业已经停业,但是品牌还在运行,由另外一家名为凯天体育的公司具体运营。
但是,德尔惠当前的局面也是我国体育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晋江系。
有数据显示,目前已有体育用品上市公司21家,另2016年晋江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到9110家,体育产业从业人员35万人。体育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472.33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4.07%。纳税总额为52.9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26.4%。
但是,规模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受高库存、转型难等因素影响,国内的体育鞋品牌呈现两极分化,一类以德尔惠、喜得龙为代表,经营泥潭越陷越深,结局令人唏嘘;而另一类,则包括安踏、特步等,实力越来越强,逐渐成为中国体育鞋业的代表。
在大浪淘沙似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孰存孰亡?成功与失败皆有原因,但最终与企业的创新能力、危机管理、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家的个人能力等因素有关,对于德尔惠而言,谁是最后的接盘人,这仍然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shangbiao.com/post/2654.html